一、领衔人能力水平
工作室领衔人李让勤,党员、徐州经开区首届金龙湖工匠、同时担任国家级、省级、市级技能大赛集训教练、有7年企业技术服务经验和11年职教理实教学工作经验,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机械制造工艺教学专业,高级实习指导教师、钳工技师、徐州市技工院校优秀教师(2次),现任徐州机电工程学校机械工程系教学主任,从事教学和管理等相关工作,具有较强的组织、规划、管理和协调能力。
热爱职业教育事业,具有开拓创新精神,师德高尚,理念先进,业务精湛,教学成果丰富并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艺术,学生欢迎,同行认可,特别是在钳工教学、技能大赛工作上都走在徐州市乃至江苏省的前沿,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。被学校授予“先进个人”称号(7次)、“一星级教师”(3次)、 “骨干教师”(2次)、综合考核为优秀(4次);市、校课题3项、编写教材1部,国家级、省级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、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4项。本人参赛及所带领的师生团队参加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获国赛(1银1铜)、省赛(6金2银4铜)、市赛(14金、8银、6铜),在技能大赛领域属于拔尖、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。
二、成员综合素质
工作室成员均是本科学历由省专业学科带头人、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、骨干教师、省市级教学评比、技能大赛获奖教师等组成,长期从事机电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,教学理论功底深厚,教学实践经验丰富,教学科研成果显著。工作室成员均主持或参与过省市级以上的课题研究,多数成员撰写的教育、教学论文在国家级、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;多数参加省、市技能大赛、二课评比、课堂教学大赛、微课设计大赛、信息化大赛等,成绩突出;团队知识、学历、职称、年龄结构合理,专兼结合,外聘教师比例占20%、硕士及以上学历占40%、中、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比例占80%、3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占70%,工作室成员人人有动力、有愿望、有追求。
三、工作室运行管理
本工作室运行管理的关键点在于激发全体成员的内在动力,促进他们自主创新发展;着力点在于建立机制、提供条件、营造环境、搭建平台,助推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成长。
1、制定计划。依据《省教育厅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工作的通知》(苏教职[2017]23号)精神,徐州市教育局制定的《徐州市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方案》,工作室成员在认真总结个人成长的经历的基础上,制定出本人专业发展计划,明确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落实措施。
2、团体学习。充分发挥工作室成员间特长与优势,相互取长补短、扬长避短;工作室领衔人推荐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,每位成员依据自己情况制订计划,每年完成不少于10万字的读书量。
3、专家引领。工作室有计划地聘请行家里手、技能大师担任工作室导师,围绕中职钳工技术教学热点、难点、重点、问题开设讲座、进行指导,有目的的进行创新;同时有计划地安排工作室成员外出培训、观摩、考察学习。
4、课题研究。工作室成员围绕钳工技术教育热点、难点问题,开展课题研究,并结合研究开展教学实践,撰写教学论文。
5.、教学实践。定期对教学中的热点、难点问题进行研讨;工作室成员以课堂为载体,围绕教育主张,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。组织工作室成员互相听课,每学期至少举行2次公开课或观摩课。
6、评价推动。在管理模式上采取对工作室成员建立成长档案袋的管理制度,对工作室成员施以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同时,重点进行形成性评价,对无作为的引入退出机制。
7、交流学习。通过网络传播和在线互动,有效地开展名师工作室的成果辐射,使之成为名师工作室的动态工作站、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的生成站,并于动态的形式面向青年教师研修者,为推进我市钳工技术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提供了交流分享平台;信息交流。工作室成员定期集中和在网上(每月一次)进行读书等各种研修的交流活动,每学期交流读书心得等不少于4000字。
四、保障机制
1、组织保障。工作室成员所在单位层面,积极支持本工作室成员参与工作室组织的每一次活动,并优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;强化工作室成员管理与考核,对一学年各项考核目标不能达标的成员引入退出机制,并择优吸收新成员,对于优秀学员给予奖励。
2、条件保障。进一步完善工作室图书资料建设,完善工作室成员外出学习、交流、考察制度,推进工作室成员考核优先制度近三年共选派10余名教师参加省、市级师资培训。
3、经费保障。科学合理使用好安排的工作室经费,同时积极争取学校为工作室组织的研究、培训工作提供时间、设备、场所、经费等方面的支持,创造条件帮助工作室推广和辐射研究成果。
五、效能发挥
1、围绕课题做文章。工作室成员围绕课题研究,组织成员教师共同学习、讨论,实践、反思,由此构筑成员间合作、交流的平台,促进团体学习。工作室成员课题研究能力明显提升,课题研究的数量、层次与质量有明显提高,有省级课题2项、市级课题2项、校级课题6项,争取2018年教学成果奖,市一等奖3个、省一等奖1个。
2、提升科研能力。工作室每位成员每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论文1篇;每年在校级以上开设教育教学公开课1次;参与市级以上学习、交流1-2次。工作室成员近3年共发表论文20多篇,获奖10多篇,主编、参编教材等3本。
3、促进专业发展。工作室每位成员专业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,在各级各类拔尖评比中优势明显,现有省级专业学科带头人1名、市级专业学生带头人1名、骨干教师2名、省青年技术能手1名。在巩固现有拔尖称号的基础上,力争拔尖人才数量与层次提高20%,争取有1-2人被评为徐州市骨干教师,人、学科带头人,1人冲击江苏名教师。
4、深化教学改革。工作室成员以课题研究为抓手,以教学实践为基础积极深化教学改革,2人次获省研究课,3人次获市、县一等奖以上。
5、参与了国家及、省级活动。工作室部分成员承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职业培训开发包---《装配钳工职业培训包》高级技师、技师、高级工、中级、初级培训包的开发工作。协助省大赛组委会连续4年开展技能大赛培训。连续4年积极协助市教育局开展技能赛集训工作,取得了优异成绩。
6、搭建了校际交流合作平台。以工作室为纽带,加强与徐州经济技术发开发周边学校、企业的学习、交流合作平台,围绕中职钳工技术教学的热点、难点问题开展交流研讨,就打造中职钳工技术有效课堂教学交流,对有效推动中职钳工技术教学改革提供了交流、合作的平台。
7、社会服务。广泛开展社会培训、技能鉴定、技术服务或承担市级以上教研活动、技能抽测等,社会声誉良好,年服务(培训)不少于200人次;专业技能教师近三年内完成数项项技术技能革新、发明创造,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。